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开放注册)
搜索
查看: 3317|回复: 25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资料分享]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试题——多选题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3-8-27 10:28:42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17.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
A. 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        
B. 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
C.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
D.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
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29:02 | 只看该作者
17.【答案】AB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根据题干“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”这一问法,要求我们选择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观点,排除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表述。选项C只看到人与自然的对立,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;选项D把人类依附于自然看成是人类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,完全否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,所以选项CD是错误的。从表面上看,生态失衡、全球危机是自然系统内部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,实际上它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严重失衡,因为这种危机是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进入自然系统而导致的,它是以“天灾”形式表现出来的“人祸”。故选项B正确。恩格斯早2014考研就提出了自然界“对人进行报复”以及“人类同自然的和解”问题。故选项A也正确。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。
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29:31 | 只看该作者
18.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:“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,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。”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
A. 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
B. 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
C.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,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
D.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
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29:48 | 只看该作者
18.【答案】ABD
   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实践与认识的关系。
题干中的“书本知识”指的是理性认识。题干引用的话表明: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,脱离实践的空洞的书本知识是无用的,选项A是我国宋代诗人陆游勉励他的小儿子所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,选项B是孟子的话,原话是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”,都是强调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的,还要重视直接经验,重视实践,与题干引言内涵相符,是正确选项。选项D是黑格尔一段名言的浓缩,强调人生的阅历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意义,强调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,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,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,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,也符合题意。选项C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质的区别,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,内容本身正确,但与题干引言内涵不符合,是干扰项。正确答案为选项ABD。
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0:03 | 只看该作者
19.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、认识论、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
A. 个别——一般——个别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B. 实践——认识——实践
C. 群众——领导——群众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D. 团结——批评——团结
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0:18 | 只看该作者
19.【答案】ABC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、认识论、历史观的本质一致性。
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海文考研路线的哲学基础。党的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的工作方法,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。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,也是认识的主体。认识从实践中来,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;认识回到实践中去,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。因此,辩证法的“个别——一般——个别”、认识论的“实践——认识——实践”、群众路线的“群众——领导——群众”,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。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ABC,而D选项说的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,不符合题意。
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0:34 | 只看该作者
20.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,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,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,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主要表现在
A. 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B. 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
C. 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   D. 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
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0:53 | 只看该作者
20.【答案】ABCD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。
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,主要表现在:(1)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。(2)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。(3)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。(4)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。对照选项,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。
小提示: 此考点在2010年大纲解析中已删除,无需训练。
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1:06 | 只看该作者
21.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,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
A.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B.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
C.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D.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
1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1:30 | 只看该作者
21.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,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
A.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B.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
C.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D.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
1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1:58 | 只看该作者
21.【答案】AB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。
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,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。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,因此,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。但在同样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加了,也即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了。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。
1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2:26 | 只看该作者
21.【答案】AB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。
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,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。由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,因此,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。但在同样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增加了,也即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了。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。
13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2:51 | 只看该作者
22.通过对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交换关系的分析,可以看出
A.Ⅰc是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     B.Ⅱ(v+m)是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现的
C.Ⅰ(v+m)是通过和Ⅱ(v+m)交换实现的     D.Ⅰ(v+m)是通过和Ⅱc交换实现的
14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7:40 | 只看该作者
22.【答案】ABD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的交换关系。
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,两大部类的产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实现的:(1)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和企业的交换,实现了第Ⅰ部类内部在生产资料上消耗的补偿,故选项A正确。(2)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和各企业的交换,实现了第Ⅱ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,故选项B正确。(3)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考研英语之间的交换,实现第Ⅰ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,实现第Ⅱ部类在生产资料上消耗的补偿,因此选项D正确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,社会总产品就实现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。因此,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D。
小提示: 此考点在2010年大纲解析中已删除,无需训练。
15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8-27 10:37:48 | 只看该作者
22.【答案】ABD
【解析】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: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的交换关系。
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,两大部类的产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实现的:(1)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和企业的交换,实现了第Ⅰ部类内部在生产资料上消耗的补偿,故选项A正确。(2)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和各企业的交换,实现了第Ⅱ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,故选项B正确。(3)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考研英语之间的交换,实现第Ⅰ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,实现第Ⅱ部类在生产资料上消耗的补偿,因此选项D正确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,社会总产品就实现了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。因此,此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D。
小提示: 此考点在2010年大纲解析中已删除,无需训练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开放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论坛 ( 琼ICP备12002442号 )

GMT+8, 2024-4-28 03:34 , Processed in 0.084226 second(s), 14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